2010年6月14日 星期一

Taking Woodstock 胡士托風波





模糊的樂聲隨著微風輕吹過湖面,以如此充滿詩意的手法揭開Woodstock Festival的序幕,這就是李安的功力

沒有聲光效果十足的舞台,沒有萬頭鑽動的壯觀場景,我們只能跟著Elliot在人群中盲目穿梭、在小貨車中進行迷幻初體驗、在泥濘中翻滾,最後在青青草地與垃圾山的強烈對比中,結束了另一種Woodstock的旅程
xyz
就算生不逢時,就算再也抓不到那種屬於嬉皮文化獨有的隨性,但經由李安的敘事技巧,我穿越了螢幕的阻隔和時空的距離,真的彷彿身處七O年代那場史上最大的搖滾慶典

Peace and Music! 多麼動人的口號,但在當時的社會氣氛中,卻是一種anti-society的表現

這股反動的思潮一直持續至今,但是戰爭這個毒瘤倒也是一直拔除不了,所以人性到底向善或向惡,似乎還有得瞧!


xyz
電影最終呈現出來的畫面很實際,就是每次狂歡之後總會留下杯盤狼籍的不堪,但整個意境卻是超現實的,beautiful~

還是相信這個世界是美好的,還是相信大部份的人都是善良的

不過我終究無法像Michael這麼豁達,因為我的眼睛就是忍不住會瞟向隱藏在光明之下的黑暗面,每每在歡樂的場景中,總是會不由自主想到一些難過的事,或是過早開始哀悼快樂即將結束,就是個性太壓抑了吧!



壓抑的愛己經成為李安電影中的固定主題,不論是同性戀的隱晦,或是親子在溝通上的代溝,還有因身份及地位造成的差距,這些現象不會因為文化的差異性而有所不同,所以放到Hollywood的電影中在我看來也是理所當然(至於老外怎麼想就不關我的事了)

我喜歡的是李安從不刻意要為這些難解的狀況找出解決之法或是答案,因為在複雜的人生習題中,還真的少見標準答案的存在

我只要看到故事中的主角找到自己能接受的結局,然後知道自己的人生課題也終會有船到橋頭自然直的一天就夠了

所以看完李安的電影總是很安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